地表探索
地表探索(一)
場地
藝術展亭 - 西九文化區
日期和時間 (香港時間)
10月15日 (星期二) 14:00
通行證持有人
標準一日學生
所有通行證持有人可參與
語言
英語為主,輔以廣東話和普通話
日期及時間 活動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14:00 – 14:30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14:45 – 15:15 天台製作(香港)
15:30 – 16:00 浪人劇場
16:15 – 16:45 岑宗達
17:00 – 17:30 BEYOND Bollywood
17:45 – 18:15 一才鑼鼓
18:30 – 19:00 半肥瘦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創立於1998年,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專業戲劇組織,於牛棚藝術村修建本港首個由劇團獨立營運的公開表演場地「牛棚劇場」,以先鋒探索和自主創作,創作具開創性及當代視野的作品。   承接近年「新文本運動」的成果,劇團亦繼續研釀更多當代劇場的可能:2022年,啟動「真實劇場探索計劃」,尋探劇場與真實的關係。2023年,展開「三年共桌」計劃,聚合新銳創作人,滋養多元豐富的對話與創作。

新文本運動及真實劇場作品介紹及片段展演: 
《月明星稀》  
西九文化區 x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給美狄亞的男孩們》 

結合解說、選段演出和錄像播放,介紹前進進的藝術特色及代表性品牌:新文本運動和真實劇場,展示其製作及巡演的可能性。   《月明星稀》是藝術總監陳炳釗受新文本精神所啟發的原創作品,已於今年六月上演,故事取材自近期香港移民潮,通過多線敘事描繪四個家庭的去留抉擇,運用史詩視野反映時代面貌,並採用簡約主義美學。   《給美狄亞的男孩們》由羅妙妍與岑宗達聯手編導,兒童演員及專業演員同台,重新想像希臘悲劇《美狄亞》,以「被殺的孩子」為視點,探討兒童的自主意志及命運議題,貫徹創作人「經典新編 x 素人演員 x 聲音實驗」的探索方向。


天台製作 (香港)

天台製作由李婉晶及艾浩家於2014年成立,二人獲得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戲劇)。天台致力製作及推廣具當代特色的跨領域劇場創作,其中尤其擅長當代劇場模式及環境劇場製作。同時亦致力發展本地當代劇場藝術訓練、多媒體應用、藝術科技開發及應用。兩位創辦人均於英國倫敦修讀演出創作碩士,並曾於歐洲各地地進行創作及演出;作品亦多次獲得本地不同劇場獎項及提名。

《卡啦OK》

《卡拉OK》乃天台製作全新創作,亦為跨領域表演藝術創作人-李婉晶的獨腳戲作品。創作意念源自她成長階段的歌唱旅程。生於80年代,由小時候於酒廊式卡拉OK唱盡的經典的粵語流行曲;耳濡目染母親所唱的粵劇;1997年交接儀式中獻唱的兒童合唱團曲目;到於傳統天主教學校學習的古老聖詩和英國民謠。從她的成長經歷、家庭軼事、公開的文件檔案,見證香港的跨年代發展,也反映個人與家、文化及身份的關係。 


浪人劇場

浪人劇場成立於2006年,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為譚孔文,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藝術機構。  ​劇團以「意象劇場」方式,探索當代劇場語言及美學,創作獨樹一幟具想像力的劇場表演風格;並從不同素材、世界文學、香港文化及文學等作為起點,創作引發觀眾思考及具人文關懷的劇場作品。  《空臉人》編劇及導演——浪人劇場藝術總監譚孔文,將與近年最炙手可熱的本地作曲家之一盧定彰分享他們的創作理念;兩位香港著名歌劇演唱家張吟晶及表演者蔡運華將演出《空臉人》選段。 

《空臉人》

《空臉人》—— 一場藴含香港文學與粵語歌劇元素的劇場視聽盛宴   
歌劇一向是西方人的重要表演方式,而近年將粵語放入歌劇是歌劇界的一個嶄新的嘗試,而擅從香港文學發掘題材的浪人劇場選韓麗珠小說創作粵語歌劇劇場,將她小說本身冰冷的文字以歌劇得以具象化:她的語言、造句,冷峻而詩意,有超現實的格局,而歌劇本身就有靈性、"Larger than life"的味道,所以很匹配。而韓麗珠的文字風格,也是本地文學作品中最像現代音樂。   
浪人劇場將這個極具本地色彩的劇場演出,介紹予外地劇場藝術工作者及製作人,從而交流,讓粵語音韻在歌劇劇場由「香港」角度去欣賞,並發展至一個新的境界。 


岑宗達

畢業於柏林藝術大學取得聲音藝術碩士學位後,岑氏持續探索以空間音效為媒介討論身份政治,結合口述敘事和田野錄音,開闊實驗紀實的模式。岑氏於香港劇場累積超過十年經驗,曾擔任聲音設計師、音效工程師、現場樂手及導演。  

 自2021年起,他與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匈牙利、德國、韓國等地的創作伙拍持續協作,參與形式多元,從沉浸式聲音劇場到聲音裝置皆有涉獵。岑氏亦為2023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香港館的參展藝術家之一。近期作品包括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多聲道聲音影像裝置,以及關於城市生活的聲音實驗紀實計劃。

《迴音現場》:實驗紀實聲景

參與者將運用特別開發的網絡應用程式、個人手機和耳機,體驗一場虛擬聲景之旅,融合原創聲景、紀實敘事及電子音樂,輔以聲音藝術家的現場解說,從而了解更多藝術家的聲音實驗和研究,當中涵蓋三個創意項目: 

 
1) Exclave(柏林) – 32聲道紀實聲音裝置,分享在德國生活的香港人的生活故事和所面臨的挑戰。 
2) On My Way Home(柏林/香港) – 結合訪問紀錄、舞蹈影像和城市聲景的聲音影像裝置,再想像劏房居民的日常。
3) Ground Under (首爾) – 改編自著名韓國科幻小說的劇場演出,應用各種空間音效錄音及製作技術,頭部追蹤感應,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聲音體驗。

BEYOND Bollywood

創立於2015年的BEYOND Bollywood慈善團體,透過印度舞蹈的演出、工作坊、音樂舞蹈劇、電影、舞蹈教育、展覽和以舞蹈介入社會。組織注重多元文化、平等、尊重和包容的理念,為深化社區及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建立平台。

《尋找大地之母》 

《尋找大地之母》是全新的跨文化表演,旨在透過與銅鑼冥想的跨領域合作深化藝術創作,以此尋覓我們和大地的關係。南亞舞種婆羅多舞、現代舞和中國舞的結合展示了其規律變化、成長、喜悅和掙扎。該表演旨在為舞者和觀眾提供自主性、多元化和沉浸式的體驗,喚醒人們對内在力量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知。


一才鑼鼓

一才鑼鼓成立於2012年,專攻戲曲音樂,致力以音樂會、說唱、劇場、即興等各種表演形式呈現戲曲之音樂感和戲劇感,傳統現代不拘。其首個劇場作品《俺,武松》(2017)以無唱唸之獨腳戲探索戲曲形體與音樂之極致。此後積極製作各類創作及研究項目,近年項目有:網上音樂庫「香港微音樂」、早期粵曲工尺譜研究計劃「工尺之間」、《講下嘢,唱下歌:南音有聲書》等等。

戲曲互動劇場《學行》(示範版)

《學行》是一個以戲曲步法與音樂為主題的互動演出。觀眾可在演出期間模仿演員的步法,一同參與演出。現場由三人樂隊奏出傳統曲牌、唱段旋律和鑼鼓點,既保留傳統奏法,亦營造一種輕盈的音樂風格。 

此作品首演於2021年的「不貧窮藝術節X香港」,後於2023年的日本糸島芸農國際藝術節重演。

是次展演包括20分鐘的示範版演出及10分鐘的簡介環節。 


半肥瘦

香港無伴奏合唱組合「半肥瘦」致力探索各種音樂風格,將歌曲改頭換面,力求帶來耳目一新的精彩演出。組合不僅於本地及海外屢獲殊榮,自《Home-Coming》2024音樂會,半肥瘦更邀請不同界別音樂人,以純人聲為創作根基,聯手打破傳統a cappella表演模式,成就跨界別合作。這一次我們回到香港電影早期,自踏進戲院一刻,重溫這中西文化共冶一爐的大時代。我們在電影院裡窺探世界,世界也藉我們的電影認識我們。 

《半肥瘦電影時光機》 

無伴奏合唱兼容並蓄的特性能把不同音樂透過編曲串連,無獨有偶,時光機的概念亦源於年代之間的扣連。不同年代裡香港皆有別出心裁的電影揚威海外,往往一齣電影的成功,也總伴隨著一首首膾炙人口、扣人心弦的電影主題曲。  無伴奏合唱作為表演方式,正能夠巧妙地透過編曲把這些美妙的化學反應呈現於舞台上,串連中西電影的經典金曲,讓每個年代的一幕幕經典透過人聲帶到聽眾面前,也讓不同年代的聽眾感受這段時空旅行。演出將帶大家重溫香港電影的過去與現在,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浮光掠影交錯之間,觀眾將藉穿梭三十年的時光機,飽覽鏡頭下我城的栩栩色相。時光機曲目包括:周星馳電影組曲、My Girl (My Girl, 1991)、《追》張國榮(電影《金枝玉葉》主題曲, 1994)、《終身美麗》鄭秀文(電影《瘦身男女》主題曲, 2001)、Happy (Despicable Me 2, 2013)、《差一點我們會飛》 黃淑蔓(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主題曲, 2015)、 See you Again (Furious 7, 2015)